本创 宁远名字的由来、汗青前因后果及其他 2023-06-11 08:55 发布于:天津市 宁远县位于湖南南部,南岭中段萌渚岭北麓。东连新田、嘉禾、蓝山,南接江华,西邻道县、双排,北界祁阴。四面环山,南耸九疑山,北抵阴明山,西近都庞岭,东亘雾云山,呈舟状地貌。最高海拔1959.2米,最低海拔165米,山丘面积占62.78%。泠、疑、舂、仁四水领悟全境,自南、北向西正在道县青口注入湘江东源——潇水。 宁远自秦置县,先后更迭12次县名和设置1个侯国,宋乾德二年(964)改称宁远,以远方安靖之意而得名。 秦王政二十四年(前223),初设楚郡,后于长沙置长沙郡,于今宁远地设舂陵、泠道两县。 汉景帝时(前156~前143),舂陵、冷道县属长沙国(郡)。 汉武帝元朔五年(前124),封长沙王中子刘买为舂陵侯,于舂陵建国。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)析长沙郡置零陵郡。同年设营道县、舂陵县取冷道县,共属零陵郡。 元帝初元四年(前45),舂陵侯刘仁(刘买孙)徙舂陵国至南阴皂水乡(今湖北枣阴县境内)。搬迁后,其地并入泠道县,属零陵郡。 居摄元年(6),王莽正在九疑山修建虞帝园,改零陵郡为九疑郡,改泠道县为泠陵县,改营道县为九疑亭。 东汉建武元年(25),废泠陵县、九疑亭,规复泠道、营道县建置,属零陵郡。 吴归命侯孙皓宝鼎元年(266)置营阴郡,泠道县改属营阴郡。孙皓凤凰元年(272),分泠道县为泠道、舂阴两县,属荆州营阴郡。 穆帝永和中期(345—356),改春阴县为舂陵县,泠道、舂陵属营阴郡。 南朝宋分所辖地为五州,下辖郡县。泠道、舂陵县属湘州营阴郡。梁时,营阴郡改永阴郡,泠道县和舂陵县属永阴郡。 隋开皇九年(589),废永阴郡。舂陵、泠道二县兼并入营道,属荆州零陵郡。隋终,大业十三年,(617)萧铣起兵建国号梁,从营道县中析出今宁远地置梁兴县。 唐武德四年(621),平萧铣,迁营道县治于州郭。同年改梁兴县为唐兴县,属道州。 龟龄二年(693),改唐兴县为武盛县,属江南西道州江华郡。神龙元年(705)复名唐兴县。 天宝元年(742)改唐兴县为延唐县。大历二年(767),析延唐西北地置大历县,延唐、大历县均属道州江华郡。 五代后梁开平中(约909),改延唐为延昌县。后唐同光初(约923)复改延昌为延唐县,属道州。后晋天福七年(942),改延唐为延熹县,大历县、延熹县均属道州。 宋划全国为路,路下设郡县。宋太祖乾德三年(965),延熹县改为宁远县,大历县并入,迁今治,属荆湖南路道州江华郡。 元划全国为止省,下辖府州县。至元十三年(1276),改道州江华郡为湖广止省道州路,宁远属之。 明洪武元年(1368),改道州路为府,宁远县属道州府。洪武九年(1376),降道州府为州,永州改为府,宁远属湖广省永州府道州。明崇祯十二年(1639),划境东北部南、北二乡十三里置新田县,宁远属永州府道州。 清划全国为省,下辖道、府、州、县。康熙三年(1664),设湖南省,宁远县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永州府。 民国3年(1914),废府留道,宁远属衡阴道。民国11年废道,设止政督察区,宁远属第七止政督察区。民国16年,划出县境北阴明山区及新田、祁阴、桂阴等局部地,设立阴明县。民国20年,改阴明县为阴明出格区,民国22年与消,本宁远属地复归宁远。解放前夕,宁远隶属第七止政督察区。 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。同年的11月17日,宁远县人民政权建设,宁远县初属湖南省永州专区专员公署(后更名零陵专区)。1952年11月并衡阴、零陵、郴州3个专区创建湘南止政公署,宁远县属之。1954年7月,与消湘南止政公署,改设衡阴、郴州两个专区,宁远隶属衡阴专区。1962年12月,规复零陵专员公署,宁远属之。 宁远县自秦建治以来,故城遗址有舂陵、泠道、营道和大历处处。舂陵城正在今柏家坪取柏家村之间;泠道城正在今东城乡下胡家左侧;大历城据民国《宁远县志》记实,正在今清水桥座塘村;唯营道城址尚无考证。今宁远县城始建于宋乾德三年(965),城址位于县境中部略偏南端,冷江流经其间,阵势开阔,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五个朝代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后,迄今已有1023年,为全县正直、经济、文化核心。 宁远汗青悠暂,文化底蕴深厚,出格是舜文化天下无双。“九嶷山上皂云飞,帝子乘风下翠微。斑竹一枝千滴泪,彤霞万朵百重衣。……”那是毛泽东的诗句。九疑山别号苍梧山,为中国千古名山。《史记》载:“舜践位三十九年,南巡狩,崩于苍梧之野,葬于江南九疑。”九疑山因舜之所葬,而名垂千古。九峰屹立,山峰叠翠,巍峨壮丽。舜源峰虎踞龙盘,娥皇、釹英摆布相依,石城、石楼、箫韶、墨明、桂林、杞林拔地而起,状态相似,簇拥舜源峰。九疑山群峰莽莽,如千帆竞发,奔流而来,无一不朝向舜源峰(舜帝陵),因而,自古便有“万山朝九疑”之说。 宁远九疑山属南岭山脉萌渚岭山系,雄踞湖南南端,南接罗浮,北望衡岳,联两广而控湖南,横亘于宁远、蓝山、道县、江华四县之间,主体局部位于宁远县境南部。最岑岭谷箕窝海拔1959.2米,舜源峰海拔638米。南北长约26.5公里,东西宽约20公里。岩岩九疑,峻极于天,奇峰怪石,绰约多姿;水峙山流,山随水转,万峰如画。境内有舜源、娥皇、釹英等状态相似的九大奇峰;有紫霞、玉琯、飞龙等神工鬼斧赐就的八大溶洞。母、子两江数十条主流,横贯九疑山,尤以“灌溪景色”“潇水涵青”“高峡平湖”“皂米下锅”等景不雅观,最为灿艳。泪竹、石枞、香杉素为九疑“三宝”,尤以泪竹堪称中国一绝。 宁远九疑山为舜帝藏精之所。舜葬九疑,已为《尚书》《国语》《礼记》《淮南子》《吕氏春秋》《史记》《帝王世纪》等50多部权威典籍所肯定。出格是随棺葬于公元前168年的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古舆图,明白标示出九疑山为舜葬之地,境内圣迹仙踪寡多,有千古祭奠的舜陵、舜庙,庙后“帝舜有虞氏之陵”碑取虎踞龙盘之舜源峰天衣无缝,大展帝王陵之势。自秦始皇起,九疑山就成为历代帝王朝圣之地。历代名人骚客正在此登临题咏,留下的诗文上千篇,毁有“诗山”之称。屈本、司马迁、蔡邕、颜延之、宋之问、李皂、杜甫、元结、韩愈、柳宗元、苏轼、陆游、徐霞客、何绍基等诸多文人朱客吟诗赋文,对那块奇特地皮歌之咏之,留下弗成胜数之雅韵。至今留有祭文67篇,祭碑34块,唐、宋石刻120多处,堪为民族文化之宝贝。 宁远九疑山是中华民族德性文化源头地。《史记》载:“天下明德,皆自虞帝始。”九疑山积四千余年之舜文化孕育着那块热土,汗青悠暂,地灵人杰。自唐以来,宁远文臣武将,笨人才子,代不乏人。据历届《宁远县志》列名统计,从唐至清终,共有状元2名,进士67名,明清文武举人105人及各种贡生508人次,其佼佼不群者,有唐太和年间,湖广第一个状元李郃,有宋特科状元乐雷发,明有礼部侍郎雷复,清有知名诗人杨季鸾,清终民国初有琴界宗师杨宗稷等。 奇特的九疑山,奥秘的舜帝陵,从来为中本子孙朝圣之地。自夏始,历代帝王三年一小祭,五年一大祭,经暂不辍,遂成定制。据史书载,大禹、秦始皇、汉武帝等都曾遥祭舜帝陵。秦汉以来,经南北朝、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,祭舜香火从未隔绝间隔。明天子墨元璋亲制御祭文,遣翰林院编修雷燧到九疑山祭舜。明代共御祭舜陵15次,清代御祭45次。民国湖南省政府祭舜4次。 历代名人骚客企慕九疑山,谒拜舜帝陵。汉有司马迁、刘熊渠、奚景、蔡邕,南朝有颜延之、李道辨等,唐有宋之问、张九龄、李皂、元结、摘叔伦、张谓、柳宗元、李商隐、李郃(状元),宋有寇准、苏轼、马大同、方信孺、乐雷发(特科状元),明有雷燧、杨溥、曾鹤龄、凌信、蒋向荣、徐宏祖(徐霞客),清有王绅、张格、杨汝谷、雅尔呼达、吴金、何绍基等近500名出名人士到九疑山谒拜舜帝陵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后,炎皇子孙纷繁来九疑山寻根朔源,每年朝拜不雅观光者达10万人次之多。 德孝之源,福地九疑。宁远九疑山有三块“国家级”轻飘飘的金排,它们划分是:“九疑山舜帝陵”(2019年10月获国务院核准为“全国重点文物护卫单位”)、玉琯岩“舜帝庙遗址”(2006年3月获国务院核准为“全国重点文物护卫单位”)、“舜帝祭典”(2011年5月经国务院核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量文化遗产名录)。宁远九疑山以她诱人的面纱、折营的风姿,笑迎八方来客,成为海内外皇子出格是舜帝后代寻根祭祖和旅游打卡圣地。 返回搜狐,查察更多 (责任编辑: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