织梦CMS -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!

智能金华--农业

当前位置: 智能金华--农业 > 农业科技 > 文章页

王曙光《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四个阶段和特征》

时间:2024-12-22 06:50来源: 作者:admin 点击: 19 次
第二阶段,战国、秦、汉、南北朝,是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全面大发展时期,也是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形成和成熟期。第三阶段,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辽、金、元,我国传统农业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蓬勃发展的时期,也是南方水田精耕…

王曙光《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四个阶段和特征》

2020-09-29 07:00

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四个阶段和特征

王曙光

颠终本始农业之后,中国农业文明进入了传统农业时期,包孕着四个次要的阶段[1]。虞、夏、商、西周、春秋是第一阶段,是本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时期,也是精耕细做农业体系的萌芽期。第二阶段,战国、秦、汉、南北朝,是皇河流域农业消费片面大展开时期,也是北方旱农精耕细做技术体系造成和成熟期。第三阶段,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辽、金、元,我国传统农业正在更大领域内与得兴旺展开的时期,也是南方水田精耕细做技术体系造成和成熟期。第五阶段,明、清(鸦片平静前),是精耕细做农业继续展开时期,地皮操做率抵达传统农业最高水平。

(一)第一阶段:虞、夏、商、西周、春秋

正在那一阶段,我国正直经济核心正在皇河流域。正在北方,我国的农业以沟洫农业为标识表记标帜,由于北方气候的起因,防旱保墒是农业技术的核心。那一时期耕锄农业以耒耜的运用为特涩,同时运用青铜耕具(铜锡折金)。此时田野农业初步。沟洫和路线造成井田制,应付那种井田制的存正在,不少汗青学家有争议,我认为,井田制应当是存正在的,它既代表着传统农业展开的晚期本始公社的一种消费组织模式,也代表着一种耕做模式,即沟洫农业的一种暗示。井田制正在战国后消失,厥后孟子大质提倡井田制,曲到明清时期,另有人提倡那种制度。此时畎亩是农田的根柢模式,回收比较先进的条播制(相应付欧洲的撒播制),以休闲制与代抛荒制。正在那一时期,耦耕制显现了,那也是乡村公社本始相助风俗之固化。正在我国传统农业展开的第一时期,给取“耒耜-沟洫-井田”三位一体的耕做制度,初步宽泛种植五谷(粟(稷)、菽、黍、麦、稻),最早养蚕缫丝(传说由皇帝元妃嫘祖缔造),而且有专门掌管畜牧的官员,叫虞衡。那一时期是我国精耕细做农业的萌芽期。

(二)第二阶段:战国、秦、汉、南北朝

那一时期是我国精耕细做农业初步走向成熟,我国农业技术抵达一定的高度,远远当先于其时世界其余国家。春秋战国时期可锻铸铁,早于欧洲2000年。铁耕具的运用是革命性的。三人二牛耦犁初步显现。此时井田制崩坏,地皮地主所有制显现。消费工具有很大的翻新,耙、耱(用于平整地皮,代替木量耰)、耧车显现,早于欧洲条播机1700年。颺扇(风车)早于欧洲1400多年。灌溉用具翻车、加工用具水碓也显现了,那些机器都是非常精致的,显示出我国先民的极高聪慧。那一时期,我国大范围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也初步兴建,此中有代表性的有战国漳水十二渠(西门豹兴建)和关中的郑国渠,到了汉代,水利建立特别宽泛。低畦农田与代畎亩。精耕细做技术初步造成。连种制与代休闲制。给取轮做倒茬的耕做技术,造成耕、耙、耢、压、锄联结的耕做体系。施肥改土经历也初步富厚起来。那一时期,豆类、油料、蔗糖、园圃等展开迅速,又从西域引入葡萄和柰(绵苹果),蚕桑业比较兴隆。此时一个比较大的厘革是,以前是华夷纯处,正在战国之前,华夏人民取北方少数民族没有鲜亮的居住鸿沟,北方少数民族常常通过平静等方式进入到华夏地区,农区和牧区的分化不鲜亮,但是到了秦朝,初步真现农牧分区,农业区和牧业区鲜亮地离开了,那种农牧分区的款式接续连续到如今。

(三)第三阶段: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辽、金、元

正在那一时期,我国农业展开的核心逐渐从北向南改动,显现农业劣势的南北易位。正在战国时期,南北差距还是很大的,展开阶段不正在一个层次上。正在汉代,南方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0%,而且大局部地区农业技术落后,不少南方地区还处正在火耕水耨阶段,其消费技术取北方有很大差距。但是到了南朝时期,江南开发速度初步加速,由于战乱的起因,北方的耕做技术和文化大质进入南方,南方一些重镇,如会稽、建康、丹阴、长兴等,农业展开较快。到了唐初,南方的稻米初步运至北方。到了北宋时期,南方人口占全国69%,经济重心南移,那是一个很是重要的展开阶段,标识表记标帜着南北农业劣势的易位,宋代以后,南方的文化业比北方兴隆,你看看宋代的知名的文人和官员,大局部都是南方的,比如唐宋八各人。正在唐代,显现其时最先进的直辕犁,欧洲18世纪才显现。也显现了用于灌溉的高转筒车、脚踏翻车,传统耕具展开到了巅峰,农业技术展开也到了巅峰时期。此时,水田耕做体系造成,南方初步大面积“围水梯山”、“争寸夺尺”,营造畬田、梯田,以应对人口的不停删加。那一时期,是我国精耕细做技术正在全国领域内兴旺展开的时期,南方的鼓起对我国的文化和经济有着很是重要的映响。

(四)第四阶段:明、清

正在明清两朝,我国人口删加迅猛,正在人口收缩压力下,传统农业继续展开。宋代人口过一亿,明代盛期1.2亿,康熙朝9000万,乾隆朝常年抵达3亿,鸦片平静前抵达4亿。人口多了,造成几多方面的映响。一是耕地变少了,于是就要不停斥地新的地皮。明清耕空中积大幅删多,宋代耕空中积5.6亿亩,明代7.84亿亩,清代至11-12亿亩。耕空中积的删多,次要靠烧荒造田、誉林造田、围海造田,真际上对作做环境注定组成一定的侵害。但是由于人口激删,生齿日繁,以环境为价钱调换地皮,是没有法子的事。第二个映响是必须引进新的做物,所以正在明清时期,为了提供那么多人用饭,不能不从外洋引进不少农做物,比如玉米、番薯、马铃薯、花生、烟草、芒果、菠萝、番木瓜、番荔枝、西洋苹果、西洋梨等。此中玉米、番薯和马铃薯的引进,对中国人应对人口收缩,起到了很大的做用。那三种东西,即玉米、土豆、地瓜,南方和北方的大局部地区都可以种,而且气候适应性很强,很急流平上补救了其时中国人食物的有余,同时也收撑着人口的更大范围的回升。第三个映响便是农业技术的展开初步迟缓下来。人口和技术,真际上是互相代替的干系。人口多了,劳动力很充盈,就不须要更好更高的农业技术,因为好的农业技术的宗旨,便是要节约劳动力。假如劳动力十分充盈,较高的农业技术就成为没必要要的了。所以正在那一时期,我国农业技术的展开很是迟缓,不少农耕技术都退步了,以至比元代都不如,不少耕具(灌溉用具等),都旷废不用了,以人力来代替。正在那一时期,堤塘综折操做的立体农业初步造成,成为世界立体农业的先驱。那一阶段,我国精耕细做农业继续展开,地皮操做率抵达最高水平,但农业技术裹足不前。

三、中国传统农业的次要特点

假如总结一下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,我想次要有四个。

第一,多元展开、并止不悖。北方的皇河流域跟南方的长江流域的农业文化既相互交汇,又正在一定汗青时期并止展开。南方的长江流域从河姆渡文化、良渚文化初步就有很是成熟的稻做文化和高度的文明。

第二,农耕文化应付游牧文化的异化才华很是强。汗青上显现过多次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居住区的霸占,曲到清代都是如此,但是最末的结果都是农耕文化真现了对游牧文化的异化,真现了文化的融合。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,此中游牧民族的文化对我国多元文化的造成也有严峻的映响,咱们不成忽室。我考查天水时,就发现天水那个处所便是一个游牧文化取农耕文化融折的典型代表。天水是游牧文化跟农耕文化常常撞碰的处所,北方的少数民族,蕴含戎、狄、羌、釹实、回、土蕃族,那些少数民族正在天水有大质的流动,差异文化不停的融折,造成为了中国独有特涩的农业文明。

第三,中国北方的旱做文化跟南方的水田文化是融折的。中国差异方位的农业文明是纷比方样的,西部是麦做文化,小麦是从西域传过来的,中副原土本来没有小麦,你看“麦”的甲骨文,上面是来,下面是夕,注明麦是一个外来的物种。北方是游牧文化,木本文化。皇河流域是粟做文化,南方是稻做文化,那些文化是相互融折的。

第四,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长于吸支外来的农业文化,具有开阔的海纳百川的胸襟。中国事八大农业物种来源国之一,中国本生的农业物种粗略占全世界的20%,全世界一共有粗略666种本生的物种,中国粗略有136种。同时,中国又是引进外来物种最多的,比如说小麦、高粱、玉米、甘薯、马铃薯、番茄、棉花、花生、芝麻、苹果,那些都是从域外引进的。玉米、马铃薯、甘薯,是从拉丁美洲引进的,根柢正在明朝之后引进的。看得出来,中国的古代农业文明出格长于容纳,很开放,那是咱们的一个劣点。美国人类学家安德森(E.N.Anderson)已经说:“假如不是由于西方农民和食品置办者根深蒂固的保守不雅见地,咱们所输入的,或者还要多上几多百种。对照之下,中国人(一向被认为是自发地恪守传统)却的确借与了一切能够种正在原人邦畿的西方动物”[2]。

[1]李根蟠:《中国古代农业》,商务印书馆,2005年版。李根蟠:《农业科技史话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1年版。

[2]李根蟠:《中国古代农业》,商务印书馆,2005年版,第103-104页。返回搜狐,查察更多

义务编辑:

(责任编辑:)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
发布者资料
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: 注册时间:2025-04-20 00:04 最后登录:2025-04-20 00:04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